Engineering Introduction
世界各地有很多調水工程。在4000多年以前,世界上就有了調水工程。埃及的尼羅河,印度的恒河,南美的亞馬遜河,美國的密西西比河、科羅拉多河都有調水工程。俄羅斯水資源并不短缺,但是主要河流間均用運河聯(lián)通,形成了縱橫交錯的大水網。迄今為止全世界40多個國家有400多項調水工程,南水北調只是其中之一。
我國調水工程歷史悠久。例如:2400年前的京杭大運河、鄭國渠,2000年前的都江堰等。新中國成立以后,調水工程更多了,例如東深供水、引灤入津、引黃濟青、引額濟烏等工程。
與其他調水工程相比,南水北調工程具有四個特點:
一是規(guī)模不同。首先,是跨流域。綜觀國內外調水工程,真正跨流域調水的很少。南水北調橫跨長江、淮河、黃河、海河四大流域,不僅是解決水資源補給的問題,而且是在更大范圍內進行水資源優(yōu)化配置,通過東、中、西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、淮河、黃河、海河聯(lián)系,構成以“四橫三縱”的水網總體布局,為經濟社會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提供水資源保障。第二,長度不同。東、中線加起來長度近3000公里,長距離調水工程受氣候的變化影響很大,工程建設和運行的要求非常高。第三,水量不同。南水北調三條線共調水448億立方米,相當于一條黃河的水量。東、中線工程又處于我國比較發(fā)達的地區(qū),中線還有跨渠橋梁1800多座,跨越的公路、鐵路、油氣管道加在一起幾千處,這也是技術上的挑戰(zhàn)。
二是工程目標不同。以往國內外調水工程絕大多數(shù)是單一目標,有的以農業(yè)灌溉為目標,有的以生活用水為目標。南水北調工程建設是多目標的,不僅是水資源配置工程,更是一個造福人民的綜合性生態(tài)工程。工程實施后,將極大地提高受水區(qū)水資源與水環(huán)境承載的能力,向沿線100多個城市供水,同時把城市侵占的一部分農業(yè)用水和生態(tài)用水償還給農業(yè)和生態(tài)。在某種意義上是工業(yè)反哺農業(yè),城市反哺農村,是科學發(fā)展觀在水資源安全方面的生動體現(xiàn)。
三是工程領域不同。以往的調水項目主要是工程領域,修渠道,建堤壩,搞工程。南水北調不僅涉及工程領域,還涉及社會層面的征地移民、水污染治理、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及文物保護等。東線為滿足調水水質要求,就安排治污項目426項,投入140億元,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,且取得初步成效,為全國其他重點流域污染治理提供了借鑒。
四是技術管理不同。南水北調由150多個設計單元工程、2700多個單位工程組成,且建筑物種類眾多,技術要求高,面臨著很多技術難題。比如:丹江口大壩加高,既要加高又要加厚,怎樣保證新老混凝土連接、聯(lián)合受力,國內外尚無類似工程實踐;中線穿黃工程,如何從黃河底下復雜地層中開鑿數(shù)千米的隧洞,承載內外水壓,克服以往盾構施工尚未遇到頑石、枯樹等,并保證隧洞不漏水;北京的pccp管道,直徑4米,從生產、運輸?shù)桨惭b,攻克多個技術難關,管道制作就獲得了兩項國際專利。另外,南水北調技術管理也面臨著很多挑戰(zhàn)。從初步設計方案優(yōu)化,到施工管理規(guī)范要求制訂,在技術方案上面臨著技術和社會兩個方面的博弈,既要考慮到技術上的必要性,又必須考慮在實施當中的可行性,傾聽各方意見,兼顧各方利益。工程實施階段,很多工程實踐沒有相應的技術規(guī)范和標準,需要深入研究和制訂,并應用到施工當中去。
作者: 水利部南水北調司 責編: 李姍
友情鏈接